生活资讯
初中历史教案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04-06 01:20  浏览:48

初中九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九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学期阶段,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历史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产生很好的课堂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九年级历史 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古代埃及与金字塔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 故事 ,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如果不游览一下金字塔,就不能说是到过了埃及。从开罗西行数公里,来到吉萨村,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的胡夫金字塔东侧,便是狮身人面像,它以诱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游客。胡夫的圣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胡夫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 浮雕 ,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有二米多长。“怪物”--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儿的吗?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 总结 :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相关 文章 :

1. 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 初三历史教师教学计划

3. 2019九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

4. 2019初三新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5. 常用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制定了系统的教学目标 ,制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流程图 ,我整理了关于 七年级历史 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 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 故事 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 手抄报 、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总结 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5、 政局混乱,6、 发生了国人暴动,7、 赶走了周厉王,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影视资料研究

一、影视作品的内涵

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通常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存在,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从一定程度上采用复原的方式进行拍摄,能够将历史演化中一些重要的革命性事件进行具象化的展现。不过这种影视资料并不一定遵循教科书上的阐述,有时会结合各种历史资料甚至各种稗官野史等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此,历史教师在选用历史影视资料时,需要进行认真筛选,和课文知识进行巧妙结合,从而让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凸显重要的价值。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影视资源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引入历史影视资料,对于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积极性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官***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非常适合历史教学应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通常是通过板书或者口述方式来教学,知识会相对枯燥,从而影响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历史影视资料不断丰富,这些资料将声音、图像和历史知识进行了有效综合,能够在教学中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

2.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在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困难。因为历史知识中还有部分抽象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更加困难,从而阻碍学生的学习。

3.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课程标准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认知能力同样极为重要,如果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其中,就能够让这些情感的培养更加具象化。比如初一历史课程大多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史,这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四羊方尊以及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视频资料,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先智慧的尊敬,激励后辈不断超越前贤。

三、引入历史影视资料教学需要规避的问题

1.影视资源利用原则

(1)严谨性

历史教材的内容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进行筛选,大多都是盖棺论定的。但是影视资料为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往往在介绍正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借鉴很多稗官野史的内容,甚至为了引发争论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如果将这些资料全盘照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所以需要对这些历史影视资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和说明,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

(2)时间性

历史影视资料种类很多,而且同一个历史题材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影视片段,对此教师需要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历史影视资料的利用效果。

2.讲解和直观展示要充分结合

历史影视资料的直观性较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从头至尾关注下去,可是这种直观性不能够让学生自己观看,教师要结合历史影视资料的内容对课程进行讲解,等讲解到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才播放一些历史影视资料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而不是将历史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室向学生从头至尾地播放。另外,教师在讲解中穿插历史影视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总结。尤其影视资料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简介,教师也要旁征博引,引用不同时期历史专家的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3.防范历史影视资料滥用问题

历史影视资料只能够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方法,不能够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过程。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对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筛选,只有到讲解内容的环节时才播放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例证,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历史影视资料的教学价值。否则,一味地滥用历史影视资料,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认识,反而使之变得肤浅,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更无从谈起。

作者:卞斌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相关 文章 :

1. 初一历史的优秀教案

2. 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历史教案

3.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教案

5.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下载

谁有好的初中历史教案,给一份来做个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历史课教学设计

课 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画像,由学生对二人进行简单的介绍,指出袁世凯在政治上做着复辟帝制的准备的同时,在文化领域里也积极地进行着复辟帝制的准备活动,进行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这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新文化运动

2、探求五四足迹

三、指导自学

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来进行学习

1、学习新文化运动

(1)出示自学指导:

①概述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科学,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今天还需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吗?如何使民主和科学发扬光大?你认为民主和科学在中国实现容易吗?

(2)学生自学:请同学们看书P122页—P125页***段内容

方法:看书、识记、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地看书、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新文化运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随后,完成思考题,由学生畅所欲言,谈论有关民主和科学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用现实中所存在的现象,论证民主和科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的后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学习五四爱国运动

(1)出示自学指导:

①概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分析: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为什么遭到了拒绝?

(2)学生自学:请同学们看书P125页五四爱国运动一目

方法:看书,识记,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地看书、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有关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完成分析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用联系史实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后教:分析五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讨论:

出示五四运动时的一张传单,可以这样设计讨论的问题:

“探求什么是五四精神?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年代,需要的是象五四运动中的爱国学生的这种爱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你需要怎样去学习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这种爱国精神呢?”

五,归纳总结

六、自学检测:

出示习题条,进行当堂的学习内容的检测

踏入历史教学已半年有余……这半年的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

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电视剧、小说中都有历史的影子,而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但是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绝非易事。历史学科,内容的老套、知识点的琐碎,以及在人们脑海中所形成的死记硬背,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则成了很多历史教师的苦恼,大家也是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行之有效,不仅对于历史课,对其它课也是一样。

每一学科不是孤立的,历史更是如此。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与历史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语文学科。本学期的教学中大都与语文有联系。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张骞出使西域中讲西域的荒凉联系到《渭城曲》《凉州词》的有关诗句;讲到文化时牵扯到的语文知识更多。而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像语文课中所学习的《论语》,其背景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情况,了解了这些,对于理解《论语》及孔子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真应了那句“文史不分家”。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历史地图、历史古今地名等等无不显示着历史与地理的姐妹关系,在现在的研究生专业中即有历史地理这一专业。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数学方面,有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勾股定理以及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等,这些都是在历史课中学到的。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都是历史。

除了各学科,还应教会学生从身边寻找历史、发现历史,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社会制度,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哪一个与历史无关?如学习汉武帝、三国、隋唐历史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汉武大帝、三国演义、武则天等相关影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书籍,与清朝历史相关的影片更是数不胜数,关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通过放映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更能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与感悟。社会制度方面,现代世界各国的政体,其渊源学习了世界历史就会知晓。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学生都可以从历史课中找到,并明确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运用影片小说等文艺作品时要注意其与历史史实的区别,二者并非等同。

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接触历史,自然就会发现历史原来无处不在,历史原来真的很有趣。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史料进行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合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儒家和道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古代学者的思想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庙及衍圣公府的图片,提问: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那孔子到底有哪些成就才能获得人们如此的尊敬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世界档案》的中百家争鸣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一步瓦解,新的封建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过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思想领域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道家等学派影响较大,那他们的观点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主要学派

1.孔子及儒家学说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孔子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以历史小记者的身份介绍: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学生明确: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过渡: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那孔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呢?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论语》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又有哪些思想主张?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明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政,反对苛政;教育教学方面提倡“有教无类”,还提供了很多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师总结: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过渡: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和强调仁义道德,老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那么他的观点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2.老子和道家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照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老子的生平。

学生明确: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有代表作《道德经》。

过渡: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道德经》的.史料节选,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学生明确: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民心,强调精神自由。

教师补充: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其他学派也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于是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我们把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三)意义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百家讲坛》中百家争鸣的片段,提问: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那么它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请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教师补充总结: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采用系统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

2.作业:思考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哪些继承和发展的体现,搜集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掌握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2、学会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二:教学方法:

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思考;

教师有条理的讲解历史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并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四: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

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众答:有)

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学生:乱,闹)

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8页

五:讲解过程(板书和讲解)

百家争鸣——标题

1、我们要学习的***个问题就是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的定义

一:定义:

诸子百家:(子是对人的尊称,诸子指的是孟子,荀子,庄子等人,百家指的是这个时候的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那了解了诸子百家,同学们知道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吗?有请。。同学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学生答:不知道或者明白

好,那下面老师和大家说一下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就是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现在老师出一道考题:古代历史上的百花齐放指哪一个历史事件?百家争鸣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每个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背景,在刚刚那句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中,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其中一点背景是什么?(众答:乱)

对,但是我们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要学会全面的分析,今天我们就从经济、政治、社会三点来分析他的背景。

下面我们来学习最重要的第三点内容,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请同学们预习三分钟后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同学们预习好了吗?同学找到答案了吗?(学生:找到了)好,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

四、分组讨论:

在诸子百家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个派?最想加入哪一个派成为他们的弟子?为什么?现在同学们前后两排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老师走到学生中看学生们讨论的情况,并适当的给予引导)

同学们讨论讨论好了吗?下面有请。同学起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学生一:我喜欢儒家。)好,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的好,他从儒家的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贡献说了他的观点,分析的很全面

(学生二:我喜欢墨家。)这位同学分析的的很好,他的角度很新,从现代意义的角度,分析了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给我们现代人的影响,还有国家的角度,人才的培养方面。很有见解

(学生三:我喜欢道家。)这位同学是从现代社会自身的角度看,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是一个功利的,追求自身利益的社会,想一些词就可以看出,走后面,灰色收入、潜规则,社会很黑暗,但是我们可以借古人的观点净化自己的思想)

(学生四:我喜欢法家)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好,法律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准则,现代社会的依法治国,从国家的高度看待这思想,很好。

为什么要组织同学们讨论发表不同的观点呢?就是要让大家学会正确的分析历史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历史现代自身来全面的看待问题、要又新颖。有眼光的学习历史、

(分组讨论:辩证唯物主义、结合历史现代自身、全面——板书)

五、课堂小结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遍这节课的内容,讲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定义,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重点是表格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熟记。

六、课后作业

这节课的课后作业就是复习黑板上的内容,下节课提问、另外一个作业就是抄写表格里的内容)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 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 故事 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 手抄报 、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总结 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

中华 文化 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 教育 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 学习态度 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 说明文 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 说说 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5篇精选合集大全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范文5篇

★ 初中七年级上册 《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5篇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 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

★ 七年级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优质范文5篇

★ 初中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远古的传说》教案优秀范文5篇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合集大全5篇

★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集锦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1.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 (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2.谁有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复习目标: 掌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等这一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及历史作用;了解 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等简单概念及 江南地区开发的 状况。

掌握 曹操、孝文帝、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 等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论(结论)从史(历史事实)出的原则。

教学重点 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教学难点 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课。(直接导入复习) 本节课复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8-22课)(出示单元题目) 二、用白板出示复习目标。

三、出示复习目录:“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目录”,布置学生复习任务和规定时间。四、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自学导练”,然后由一个小组代表回答统一订正。

五、指导学生复习“第18课 三国鼎立”的内容:1、完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表格(原因、时间、双方、结果、意义);(提供答案让学生对号入座)2、三国鼎立的形成表:时间、都城、开国君主(有提示答案);3、三国经济的发展:由学生根据教材106页完成。六、指导学生复习“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1、学生小组完成提出的1-3个问题。

(讨论后,代表回答)2、利用拉幕应到学生复习“淝水之战”;3、学生小组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讨论回答) 七、指导学生复习“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小组讨论1-3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 八、指导学生回答表格导练“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小组代表回答,出示答案) 九、学生小组交流:一个材料解析题、一个填图题。

(小组代表回答) 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小组 *** 同检查“自学导练”的完成情况,并共同订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设计 屈原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能力目标:通过引导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依据地动仪坡面图,分析其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教学方法 引导+问题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基础。”引出课题。

二、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出示问题: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东西记载古代文字的?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分朝代时期出示有关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木简丝帛等等)再利用白板功能出示不便之处。

(数量有限、笨重、价钱昂贵等) (师: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又是谁改进了造纸术?) 三、引导学生阅读***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代表全班交流所找出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西汉早期的纸是用什么作原料造的?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哪些优点?2、你知道汉代的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吗?(学生看书工序图片讨论,教师出示图片提示)3、造纸术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4、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目“《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要求:找知识点、做笔记)――学生代表交流 提出问题学生探讨:1、《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候?当时它的历史地位怎样?2、依照“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振动示意图”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教师先播放地动仪原理振动视频,学生结合教材叙说。)3、张衡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华佗和张仲景”(完成阅读任务)-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探讨;1、归纳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结合P90张仲景的语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想一想他是怎样写成《伤寒杂病论》的?3、P90动脑筋:想一想,华佗说过这话没有,为什么?课堂小结:出示“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小结。巩固检测:1、出示一组选择题检测并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用思维冲浪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热爱祖国的热情。若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或预习第17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谭复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能力目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情感态。

3.初一历史导学案的这三个小题怎么做  

(1)秦末汉初,匈奴趁中原地区混乱,夺取河套地区;西汉初年,匈奴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秦朝: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还要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进行贸易;汉武帝时期:组织强大的骑兵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部分匈奴开始西迁。(3)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

他六次出征匈奴;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练习题、拓展资料,共270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 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

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 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

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

605年8月,***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

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

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 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

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

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

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 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

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

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

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

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

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

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

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

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教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初中历史教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