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割理论[转]
六度理论
所谓六度分割理论是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stanley milgram提出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度分割。简单来说,六度分割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理论/六度分隔理论/六度分离理论,(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所谓“六度分隔”,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你也许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做过的一次连锁信实验,也得出这一结论。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有科学家甚至从这个现象推演出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你也许不认识克林顿,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这个理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就更加惊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个玄妙理论引来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结构。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MSN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会网络(或称为社会性网络 Social Networking:SN)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
新近失业的A在路上遇到了一年难得一见的熟人B,两人聊起最近生活情况,A对B说自己正想找一个软件程序员的工作。B突然想起了大学同学C上周在一次聚会上提到他们公司正在招聘,于是将C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告诉了A.最后,A通过C应聘到了他们公司。
这个例子就体现了弱链接的威力。什么是弱链接呢,也是由“六度分隔”理论衍生而来的。因为六度分隔理论中表明: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亲近的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强链接,那么通过朋友的朋友,或者再隔几层关系就属于弱链接。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偶然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幅图,引起了我的兴趣。
亲近的朋友之间常常互相交换信息,在连接循环中属于强链接,图中用黑线条表示。弱链接用绿色线条表示,在这些关系循环中将成员通过熟人的关系连接起来。而正是这些朋友的朋友,他们所提供的独特信息或是机会或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因此弱链接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找工作的时候体现得更加明显。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尔1974年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找到一份工作》,其中他采访了几百名职业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记录了他们的就业经历。发现有5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个人关系介绍找到工作的,其他20%是通过自己申请求职找到工作的,约18.8%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猎头公司等渠道找到工作的。
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丝毫不让人意外,而意外的是这些人利用的个人关系大多数都是非常疏远的“微弱关系”,真正依靠父母、***的朋友等“强关系”找到工作的人比例很少。
弱链接在我们与外界交流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得到新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弱链接的作用。这些弱链接,或是熟人,都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同地方的人通过弱链接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最亲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弱链接的威力正在于此。
每个人都有很多弱链接,这些弱链接在小世界中具有随意性和极强的触发性,比如我们在自己的BLOG中添加朋友的链接或是我们关注的网站(Blog)的链接,然后我们会经常访问关注这些链接,这些链接是强链接。而每个BLOG都不是独立的BLOG,他们又与另外一些BLOG联系在一起,如果每个BLOG都是一颗发亮的星,充分利用好这些弱链接,就能形成一个BLOG星空图。不仅网络,世界也就因此变小了.
六度分隔理论是什么?
“六度分隔”理论又称作六度空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对人类社会来讲,通过网络使"六度分隔"理论对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这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译包括以下几种: 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 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的粗略证明:
假设一个人能认识25个人以上,那经过7次介绍之后(间隔六人) 一个人可以被介绍给25的七次方,等于6103515625 人,超过60亿!! 而25只是个保守的数字,所以事实上结果会更大,绝对超出地球人口 1. 微软研究人员近来利用网络信息息对“六度空间理论”进行了实验。结果令人震惊。研究人员埃里克·霍维茨说,确切的讲应该是“6.6度空间理论”。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2. 研究人员对2006年一个月通过微软即时通信工具MSN发出的300亿个即时信息的地址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发现,78%的发信息者都可以通过6.6个信息联系在一起。微软研究还表明,这个结果并不随着人口增长或通讯技术的进步发生改变。 3. 霍维茨说:“这个结果表明人类之间或许存在着持续的社会连通性。我们通过实验证明,六度空间理论并非民间传说。” 4. 这个理论是1929年由匈牙利作家弗里奇斯·卡林思在短篇小说中首次提出的。他在文中指出,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至多五个中间人串连起来。 5. 196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信件随机发送给内布拉斯加州的160个人,信中有一名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他要求收信人将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比较接近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此后,六度空间理论受到了全世界关注,后来还催生了电影《六度空间》。
六个人认识全世界叫什么理论
六个人认识全世界叫“六度分离理论”。
六度分离理论是指:“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最后认识全世界。”
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理论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电脑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研究发现世界上许多其它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六度分离”结构,例如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结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甚至人类脑神经元结构,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结构。
什么是六度分离定理?
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通过6个人,就能建立联系的“六度分离理论”,曾在理论界引起一阵狂热,无论是数学家还是电影演员都想“实践”这一定理。六度分离理论于1967年首次用信件试验的形式被证明。如果浏览最近的英国《每日邮报》,你会发现微软公司声称,他们的一项研究——2006年6月份的MSN网上消息传递试验证明,任何两个人平均需要6.6个人搭桥,就能建立联系。中间值是7个人,最多的则是29个人。
虽然这项实验比40年前的研究方法有了较大进步,但这远远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研究的局限性使得这样的结论不具说服力。
2006年,大约有2.4亿人使用微软公司的MSN服务——那就意味着全球96.3%的人口根本没有参与这项活动。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不成比例地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亚洲和东欧。这些被排除的人很可能会与被研究的某些人建立起沟通桥梁。另一方面,有些人或许根本没有通讯设施,这些几乎被隔绝的人需要的“人桥”恐怕远远超过6个。参与研究的一位学者表示,这正是研究的“有失偏颇之处。”
同时,这项研究只进行了一个月,而且只考虑了信息的数量,而忽略了人们之间的关系。“爷爷或许不会用MSN和孙子交流,但这明摆着是稳健的亲属关系。”微软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埃里克·霍尔维茨说,“研究未涉及真实世界的社会关系。”
但改善研究方法绝非易事。使用电子邮件网络来开展此项研究会有更大的弊端,比如对使用Hotmail邮件地址进行联络的人开展研究,可能会漏掉其中使用Gmail地址的联系人。就算电话号码也可能被多个人共享,这还会涉及个人隐私,于是微软公司并未采纳上述研究方式。
研究人员请求了解MSN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和住址,并获得了受访者的许可。霍尔维茨先生说:“如果要获取更多数据,会耗费更大精力,而且会严重侵犯他人隐私。”不过他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在受访者当中提取一小部分样本,然后分析他们所有的通信方式,用来估计可能被丢失或遗漏的数据。但随机取样同样存在问题:可能会破坏社会关系本来的结构,一些原本和样本有联系的人或许恰巧未被抽到。
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杰弗里·特拉维斯和斯坦利·迈尔戈兰在研究社交网络时,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在他们主导的名为“追踪美国社交网络最短路径”的试验中,他们要求每个参与者设法寄信给一个住在波士顿附近的“目标人物”,规定每个参与者只能转发给一个他们认识的人。试验结束后,迈尔戈兰声称“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为6个人。
后来,迈尔戈兰教授在一项未公开的报告称,在试验开始时,他们只抽取了居住在美国波士顿和内布拉斯加的296人,这些人通过信件相互联系,只有64封信到达了它们预期的地址。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分离程度远远超过了“六度”。
六度分离理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六度分离理论是错误的、六度分离理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