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说—第23期)
柳子戏是流行于以山东西南、江苏徐州为中心,覆盖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五个省三十多个县的传统戏曲之一。
戏曲界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说法,据齐如山《京剧之变迁》(庆玉):“同治初年,余在科班时,曾听见那些老教习们说过:清初北京尚无二簧,只有四种大戏,名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也就是说,这清初北京城,就这四种戏混的好,其他地方戏在京城地位可没这四位高。
这北京城啊,可是戏曲界的风水宝地,但凡是戏曲界混的有名的剧种,大都在北京城转过,比如那昆曲,又比如那秦腔。毕竟在当时,北京城是皇族所在的地方,是政治文化中心,能在北京城走上一圈,也算是给剧种镀镀金了。
而柳子戏能在北京闯出名头,与秦腔、昆曲并列,也算是真的有本事了。
下面就来看看柳子戏的特点:
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和真枪。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俗曲曲调委婉曲折,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其曲牌有曲子与小令和客腔。
柳子戏也分为文武场,文场使用管弦乐器,武场使用打击乐器。
至于为什么柳子戏如今的知名度不高,小编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其实就是在网上胡乱搜搜),发展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因素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
二:起源地过于分散
柳子戏覆盖了五个省,众多县市,起源地众说纷纭,但是却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没有某一地区能够独自撑起这面大旗,来传承这门戏曲。
三:受到其他剧种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柳子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复苏活动。比如出新剧,成绩戏剧团等。一些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如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声剧社、嘉祥人民剧社等,但后来由于挖掘保护不及时,缺乏资金和传承人,以及豫剧大规模进入山东,不少县级以下柳子剧团受到冲击逐渐解散,柳子戏也后继乏人。
在多方压力下,柳子戏每况愈下,从能与昆曲、秦腔并称,到如今虎落平阳无人识,想必日子也是过得很艰难啊!
关于柳子戏的经典剧目小编就不说了,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到相关网站上面搜索,品味一下曾经的“东柳”,特色如何!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下期我们接着聊!
,